文物簡介
1990年出土于懸泉置遺址。木簡一枚(簡號Ⅰ90DXT0116②:117),該簡上端殘缺,長20.9、寬1.0、厚0.25厘米,松木材質。一行書寫。此簡為懸泉置與淵泉縣的移書,簡文大意為懸泉置嗇夫“弘”請求從淵泉府調配穿渠卒21人,簡文中的穿渠卒即專職修治水渠的人員,此簡反映了漢代敦煌郡已經有專職人員負責水利建設和日常維護等工作?,F藏甘肅簡牘博物館。
簡文大意
此簡為懸泉置與淵泉縣的移書,大意為懸泉置嗇夫“弘”請求從淵泉縣調配修治水渠的吏卒21人。根據張德芳先生對懸泉漢簡的整理研究,懸泉置嗇夫“弘”在漢宣帝時期任職,此簡正是反映這一時期敦煌郡的水利建設。此外,簡文記載由淵泉縣向懸泉置調配“穿渠卒”說明淵泉縣有數量不少的穿渠卒,可以調配至效谷縣的懸泉置。
閱“牘”延伸
水利作為農業命脈,是民生之本,歷來為統治者所重視。從春秋戰國到秦大一統時期,就曾修建了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等水利工程。漢代官方同樣重視水利的開發與建設,特別是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興修水利,在黃河流域以營建灌溉渠系為主,先后修建了六輔渠、白渠、龍首渠等?!稘h書·溝洫志》載:“自是以后,用事者爭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焙游髯呃茸鳛闈h廷新開之地,為滿足大量戍邊士卒和移民徙邊百姓日常生活的需要,大規模的屯田與水利建設相輔而成,同時也為漢代河西地區的開發提供保障。
一、漢代河西地區的穿渠與治渠活動
漢代在河西地區的農田水利開發取得了一定成效?!稘h書·地理志》記載,張掖郡觻得縣開有“千金渠,西至樂涫入澤中”;敦煌郡冥安縣境內又有南籍端水(今疏勒河)“出南羌中,西北入其澤,溉民田”;敦煌郡龍勒縣又有氐置水(今黨河)“出南羌中,東北入澤,溉民田?!贝送?,從出土漢簡的記載來看,漢代河西地區已經有一定規模的穿渠和治渠活動。如居延漢簡303.15簡及513.17簡:
·謹案居延始元二年,戍田卒千五百人,為骍馬田官穿涇渠。乃正月己酉,淮陽郡?!逗闲!?03.15,513.17
此簡出土于居延肩水都尉府大灣城(A35),簡文記載了漢昭帝始元二年(前85)正月朝廷從淮陽郡征調1500名戍田卒為居延骍馬屯田地區開鑿水渠之事。從簡文記載可見,參與此次穿渠人數規模較大。再如居延新簡中還有“治渠卒”的記載:
?□三千四百八十五人敦煌郡□?
?□發治渠卒郡國收欲取郡?EPT65:450
這枚漢簡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遺址,該簡上下殘缺,根據簡文中“發治渠卒”的記載可知當時有設有專門修治水渠的人員。此外還有懸泉漢簡對漢代敦煌地區穿渠活動的記載:
民自穿渠,第二左渠、第二右內渠水門廣六尺,袤十二里,上廣五。Ⅱ90DXT0213③: 4
此簡出土于敦煌懸泉置遺址,簡文明確記載了百姓自發穿渠的行為。其中“第二左渠、第二右內渠”是水渠的編號名稱;“水門”則是建于水渠上用于灌溉的重要工程,具有調節水量的作用。從溝渠和水門尺寸的記載換算后可知,此渠水門約合今1.4米,水渠長約今5千米,頗具一定規模。此外從這些記載來看,當時渠道開浚既有官方組織的,又有民間自發行為。同時,諸如“第二左渠、第二右內渠”這些渠道的命名顯然也是按一定順序排列的。
敦煌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與起塔供養》|圖源敦煌研究院
二、漢代河西地區水官設置與水利管理
河西地區水資源較為緊缺,因此對于水資源的分配和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稘h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武帝時大司農的屬官中就有“都水官”,《后漢書·百官志》中還有“都水屬官”等,這些官吏的設置都是中央王朝為了掌握地方郡國水資源而設置的,從而形成了一套自上而下較為完備的水利管理系統。敦煌和居延出土漢簡也留下了不少關于漢代河西地區水官設置和水利管理的記載:
1、都水官、都水守
?六十今年正月中相頃都水官? Ⅱ90DXT0114③: 296
永始二年六月甲申朔壬辰敦煌都水守□/奴婢名籍一編敢言之。Ⅱ90DXT0214②:16
此兩枚簡均出自敦煌懸泉置,簡文中有“都水官”和“都水守”的記載。據《通典·職官九》記載:“秦漢又有都水長、丞, 主陂池灌溉, 保守河渠, 自太常、少府及三輔等, 皆有其官。漢武帝以都水官多, 乃置左、右使者以領之。至漢哀帝, 省使者官?!倍妓俸投妓丶簇撠熞豢に喔鹊墓賳T,都水下設有水長等。
2、西都水、東都水
甘露二年七月戊子朔乙卯敦煌大守千秋、長史奉憙、丞破胡謂效谷/廣至西都水官:前省卒助置茭,今省罷,各如牒書到,自省卒徒茭,如律令。Ⅱ90DXT0114③:521
出東書八封,板檄四,楊檄三,四封大守章:一封詣左馮翊,一封詣右扶風,一封詣河東大守府, 一封詣酒泉府。一封敦煌長印,詣魚澤候。二封水長印,詣東部水。一封楊建私印,詣冥安。板檄四,大守章:一檄詣宜禾都尉,一檄詣益廣候,一檄詣廣校候,一檄詣屋蘭候。一板檄敦煌長印,詣都史張卿。一楊檄郭尊印,詣廣至。楊檄龍勒長印,詣都史張卿。九月丁亥日下餔時,臨泉禁付石靡卒辟非。Ⅴ92DXT1611③:308
此兩枚簡均出自敦煌懸泉置遺址,分別記載了“西都水”和“東部(都)水”。由于疏勒河在敦煌境內自東向西流過,因此這里的“西都水”和“東部水”亦即掌管敦煌郡西部和東部地區水利事務的主管吏員。
3、平水使
出東書四封,敦煌太守章:一詣勸農掾、一詣勸農史、一詣廣至、一詣冥安、一詣淵泉。合檄一,鮑彭印,詣東道平水史杜卿。府記四,鮑彭印,一詣廣至、一詣淵泉、一詣冥安、一詣宜禾都尉。元始五年四月丁未日失中時,縣泉置佐忠受廣至廄佐車成輔。即時遣車成輔持東。Ⅱ0114②:294
此簡出土于敦煌懸泉置,為郵書傳遞登記簿,值得注意的是簡文中記載了“東道平水史”這一職官。所謂“平水”,意為“平治水利”,平均分配灌溉用水。因此“平水史”應是敦煌郡負責平均分配灌溉用水的官員,“東道平水史”應具體負責敦煌境內東道的平均配水事務。
4、監渠佐史
監渠佐史十人,十月行一人?!逗闲!?98.10
此簡出自居延大灣,簡文中記載的“監渠佐史” 應是專門監督水渠修治事務的吏員。由于“監渠佐史”并不見于正史記載,李并成先生提出這一職官可能是為干旱綠洲地區特設的官員,主要負責監督河流渠道水利灌溉的順暢運行。
綜上所述,無論從傳世典籍還是出土漢簡的記載來看,漢代河西地區的水利建設都具有一定規模,同時水利建設組織的有序完備也保證了河西走廊屯田戍邊及百姓耕田墾殖的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居延漢簡釋文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3]高榮:《漢代河西的水利建設與管理》,《敦煌學輯刊》2008年第2期;
[4]孟艷霞:《漢簡所及敦煌地區水利建設與管理》,《敦煌研究》2016年第2期;
[5]馬智全:《漢簡反映的漢代敦煌水利芻議》,《敦煌研究》2016年第3期;
[6]鄭炳林、許程諾:《西漢敦煌郡的水利灌溉研究》,《敦煌研究》2022年第4期。
[7]李并成、高彥:《漢晉簡牘所見西北水利官員》,《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8月14日第5版。
本文采摘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